【徐州日报】从黄河涛声中破解『水患密码』——江南娱乐app官网下载特聘教授于世永认为,应放弃人工堤防,通过水土保育防洪治水

来源:宣传部作者:时间:2023-07-17浏览:10设置

徐州日报7月17日报道我校于世永治水保持水土的事迹,报道内容如下:

从黄河涛声中破解『水患密码』

——江南娱乐app官网下载特聘教授于世永认为,应放弃人工堤防,通过水土保育防洪治水

 

http://epaper.cnxz.com.cn/xzrb/res/1/1/2023-07/17/05/res01_attpic_brief.jpg

于世永教授

http://epaper.cnxz.com.cn/xzrb/res/1/1/2023-07/17/05/res04_attpic_brief.jpg

于世永教授(左二)科研教学场景

 

本报记者 甘晓妹 吴云 通讯员 吴向裕

  当前,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七大江河流域已全面进入主汛期,我国即将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徐州各级各部门正在全力以赴应对汛情。

由于全球变暖,更加频繁的极端降雨意味着洪水对全球数百万人的威胁越来越大。中国科学家团队今年2月发表于《科学进展》的一项研究再次引起关注。该项研究通过对黄河历史洪水频率进行分析,表明沿河修建堤坝防御洪水的方法可能适得其反。论文第一作者、江南娱乐app官网下载特聘教授于世永认为,人们应该从防洪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放弃人工堤防,通过水土保育来防洪治水。

溯本求源揭开洪水频率真相

  关于气候变化对洪水风险的影响,科研人员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为了探究人类活动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以于世永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团队,深入分析了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洪水频率。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留下了繁荣的过往,也留下过沉重的记忆。研究人员利用历史记录与河流沉积物的数据,编制了过去1.2万年内的黄河洪水时间线。

  他们发现,1.2万年至7000年前,洪水很少发生,平均每100年只有4次。但将洪水时间线与人类活动(如农业)记录进行比较后,发现大约4000年前,随着当地人类定居点的扩张,洪水变得更加普遍。在过去1000年中,黄河洪水的发生频率是中国古代文明开始之前的10倍。

  于世永教授说,分析表明,西汉时期,当人们开始沿着河流修建泥垄作为防洪屏障时,洪水发生频率便开始大幅增加。人类活动尤其是人工堤防的使用,导致了约80%的洪水频率增加,其余则可归因于气候的自然变化。研究人员根据河流计算模型推断,河边的泥垄堤防会导致河底沉积物堆积更多,从而抬高了河床和水位,使洪水更容易发生。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保护河边野生植被的政策,让河流周围的土壤保持稳定,黄土高原“固沟保塬”等水土保育项目大大降低了洪水发生的频率。于世永表示,通过水土保育防洪治水的成功经验,为可持续河流治理提出了一个整体性思路。然而在全球许多地区,修建堤坝仍然是首选的防洪策略,是时候要放弃人工堤防了。

“三上三下”破译水患“远古密码”

  河清海晏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如何治理黄河水患,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答案。

  2016年,于世永辞去在美国的工作来到江南娱乐app官网下载,开始了对黄河古水文地理环境的综合研究,力求找到破解黄河水患演变的“远古密码”。在此之前,他在环境考古、湖泊沉积和地质数据处理等领域已成绩斐然。

  徐州地处黄淮平原,是典型的黄河泛区。对于研究黄河泛区的水文地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浩如烟海的相关资料,于世永决定从历史文献记录的决溢事件开始入手,带领研究生翻阅了大量地方志,又进行了严谨的对比,筛选出真实有用的材料。

  纸上得来终觉浅。作为一名自然地理学者,于世永非常注重实地考察。他曾经三上青藏高原,三下巴丹吉林沙漠,跋山涉水踏遍了整个黄河泛区。

2019年秋天,为寻找东平湖古城与古河道,于世永带领研究生与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中心,在东平湖上进行科学钻探。

  受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东平湖水深、风大、浪险。科考团队使用的是当地渔船,缺少足够重量的船锚,大风一吹就会漂开,于世永和团队克服困难,在湖底打下十多个钻孔,终于把船固定住。

  这次科考,于世永在船上生活了一个多月,团队的砥砺深耕终于得到了回报:

通过对山东菏泽一处堌堆遗址文化层——洪泛层序列进行精确的测年分析,确定距今4000年—3500年黄河下游地区发生过两次洪泛事件。该研究对了解黄河下游地区环境演变及早期国家起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济南东郊一处西周文化遗址中古水井的年代学分析与古水文模拟,并与陆地、海洋气候记录对比,确定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青铜器文化过渡期经历过一次普遍的干旱事件。这次气候事件可能间接造成了周王室的衰落,揭开了春秋战国动荡社会的序幕。该研究被评为2017—2018年度我国第四纪研究重要进展;通过对地质与历史文献记录的贝叶斯分析与模拟,于世永计算出了黄河中下游过去一万年以来洪水灾害的发生频率,发现了人工筑堤对洪水控制的局限性,证实了人类正向干预(水土保育)的重要性。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回答了如何解决黄河水患问题,也为世界其他地区大河防洪减灾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其今年发表在《科学进展》的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薪火相传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做科研不是为稻粱谋,也不是为一己之利,是一份清苦、艰巨的事业。

  从在江南娱乐app官网下载工作开始,于世永废寝忘食地搞科研、做学问、带学生。有时在办公室一待就是一整天,整理资料,编写代码,撰写全英文论文。长期的过度劳累使他身体严重透支,胳膊因久坐难以抬起,腰部常感觉酸痛。走到他的身边,总能够闻到淡淡的麝香膏药味。

  科学的发展需要不断传承、创新。于世永呕心沥血为江南娱乐app官网下载培养了多位青年学者,让科学精神薪火相传。

  在学校和学院党政领导的支持下,他创建了“陆地生态与环境演变”实验室,组建了一个专注于黄淮海地区环境演变的科研团队。他指导的研究生中,已有一人考取中科院的博士生,多人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过论文。

  河水涛涛,壮志有声,以水为镜,鉴照古今。

  最近,于世永正积极梳理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准备从事晚第四纪黄渤海海面重建与模拟,以弥补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冰后期海面变化领域研究的不足,进而提高在全球变暖情况下海面变化预测的精度,“希望通过团队卓富成效的研究,为海岸带规划提供科学支撑,以此助力苏北沿海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希望能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天命之年,于世永继续把更多、更好的论文写在更广阔的祖国大地上。

报道网址链接:

http://epaper.cnxz.com.cn/xzrb/html/2023-07/17/content_690375.htm

 


返回原图
/